【非凡70载·一冶记忆】分兵渡口建攀钢
来源:中国一冶 作者:党群部 发布时间: 2024年04月21日
+ . -

  20世纪60年代中期,为加速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,冶金工业部决定将一冶“一分为二”,16000余名一冶职工无条件服从祖国需要翻山越岭来到金沙江畔,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全流程大型钢铁企业。本期“一冶记忆”向您讲述这场新中国冶金建设史上,可歌可泣的“金沙壮歌”。

  攀枝花钢铁公司,是我国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,自行设计、自行施工、自行制造设备的全流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,选址于具有中国钒钛之都称誉的四川渡口。

  “建不建攀枝花,不是钢铁厂问题,是战略问题。”党中央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、开发攀西资源、建设大三线做出重大战略决策——建设攀钢,由毛泽东亲自决策,周恩来亲自指挥,邓小平亲自选址。

  1965年3月4日,毛泽东主席审阅冶金部所送《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》,作出“此件很好”的批示。同年3月24日,攀枝花特区总指挥部在仁和召开的会议上,决定成立冶金指挥部,又称第二指挥部,代号为二号信箱,负责攀钢和矿山建设。

  此时的四川境内,早已集结了一支冶金建设大军。1964年11月2日,冶金部在北京召开会议,决定一冶除二线人员外,兵分两路入川。一路负责重庆中板厂、綦江铁矿、峨眉山半导体厂(739厂)、江油西南金属材料制品厂(654厂)的工程建设;另一路则负责建设西昌410试验厂和筹建攀枝花钢铁基地。

  图片

  建设攀钢的前期任务,历史性地落在了一冶人的肩头。1965年5月,根据渡口建设指挥部的决定,冶金指挥部正式成立。5月6日,指挥部机关由渡口招待所搬到弄弄坪,住在原老西钢下马时留下来的两栋土墙旧瓦房里,配合设计单位进行建厂规划和筹建工作。此后两个月,一冶机动公司、五公司、特种公司的先遣队伍陆续到来,负责弄弄坪、矿山片区的“三通一住”任务。

  为适应攀枝花建设需要,1966年5月9日,冶金部党委决定组建十九冶。经商议:一冶一分为二,优先考虑攀枝花的需要;一冶要为十九冶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得力干部;在1966年3月底的基础上分家;分到十九人员必须符合规定的支援三线标准;渡口急需的人员和设备立即从一冶调进;在编和编外的老弱病残一律留一冶;留武汉家属由一冶负责到底;分家方案一次分定。

  1966年5月20日,冶金部党委批准上述方案,一冶分出16000多人到十九冶。其中,包括一冶第四工程公司,职工总数2800余人;一冶第五工程公司,职工总数2520人。而一年前调入一冶的第二井巷工程公司和第三井巷工程公司,则分别从重庆和广西两地直接转移到四川渡口。此外,工业安装工程公司抽出三个工段,组成一个安装队,调进十九冶;机械安装工程公司分出一半建制的力量组成十九冶机装公司;电气安装工程公司抽调部分人员组建十九冶电气安装公司;筑炉工程公司分出一半建制的力量组成十九冶筑炉工程公司;特种工程公司分出三分之二的力量划归十九冶。在辅助生产单位中,机械动力公司,分出一半建制的力量组建十九冶机械动力站;鼓架山采石厂抽调745名职工成立十九冶生产企业公司,生产设备全部拆迁到渡口市。卫生单位中,一冶医院也一分为二,以此为基础,成立渡口冶金指挥部职工医院,成为当时渡口市最早的两所医院之一。

  1966年6月1日,十九冶正式宣布成立,成立后的十九冶仍以冶金指挥部体制统辖勘察、设计、施工、生产。

  攀钢建设没有城市依托,而是依靠企业发展城市。攀枝花开发前极其封闭落后,生活建设条件极其艰苦:境内没有公路,运输全靠马帮和人挑肩扛;江上没有桥梁,人们往来全靠木船摆渡;金沙江、雅砻江虽穿流而过,但人畜饮水十分困难;农耕水平很低,人们生活处于自产自销的自然经济。

  “天当罗帐地当床、澡堂设在金沙江”“三块石头架口锅、帐篷搭在山窝窝”“白天杠杠压、晚上压杠杠”是那时建设和生活的真实写照。建设者们艰苦奋斗,“一壶清水、两个馒头”,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,向着“三年准备、五年建设、奋战八年建成攀枝花工业基地”的总规划目标努力进发。虽然困难重重,生活艰苦,但他们怀着那是在建设“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”的朴素想法,将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攀枝花。

  同样,留在武汉的一冶职工依然情系大西南,时刻准备为攀枝花钢铁基地再作贡献。1969年,为了基本建成一号高炉系统,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“保证1971年‘七一’以前渡口出铁”的要求,一冶一公司的队伍千里迢迢从武汉赶来,不分昼夜独立抢建给排水系统工程,还与十九冶四公司共同承担动力设施、变电所工程。

  1970年7月1日,攀钢一号高炉投产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高炉,让当时在世界上被称为无法冶炼的“呆矿”钒钛磁铁矿炼出了第一炉铁水。

  1974年,攀钢一期工程基本建成。在弄弄坪仅2.5平方公里的坡地上,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祖国的大西南,被誉为“象牙微雕”。这在世界冶金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创举,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
  再看十九冶,对武汉同样具有割舍不断的情怀。这支以一冶职工为重要基础的冶金建设施工队伍,不仅在1966年至1974年间胜利完成攀钢一期工程建设,还在1974年至1978年间挥师武汉,参加武钢一米七工程建设,此后又东进上海,参加了宝钢一期工程大会战。再后来,转赴上海的建设力量成立了上海宝冶。

  从武汉到渡口,再到上海;从武钢到攀钢,再到宝钢,在历史的星空,三颗冶建之星,一样国家情怀。无论是十九冶,还是宝冶,都将历史的源头追溯到1954年的武汉,书写下了新中国冶金建设史上的一段特殊传奇。

 

1965年,冶金工业部在金沙江轮渡上召开重要会议,研究一冶参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等重大事项

响应党的号召,渡过金沙建攀钢

大山深处安营扎寨

攀钢一号高炉投产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业路3号 邮编:430081 总机电话:027-68868899
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@版权所有 2018鄂公网安备42010702000172号
鄂ICP备05008421-1 工信部备案号查询地址

中国一冶集团